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信息

杭州市外办(港澳办)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 :2020-06-30 21:22 来源:市外办

2019年工作总结

       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外办的有力指导下,杭州市外办(港澳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化机构改革,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围绕中心大局,外事服务工作有新作为

       (一)积极服务中央总体外交。一是开展列入世界遗产地名录的遗产地之间的推广、开发和共享工作。今年3月23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和意大利总理孔特的见证下,我市与维罗纳市签署《中国杭州市与意大利维罗纳市在各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名录的遗产地之间进行推广、开发和共享的友好关系协议》。今年9月“杭州国际日”期间,维罗纳市长费德里科·斯博阿里纳受邀访问我市,签署两市友好交流合作备忘录,出席中意文化遗产专题研讨会开幕式等一系列相关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两市以“爱情和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交流合作。二是开展与萨尔瓦多的交流活动。2019年3月,我办积极配合外交部,落实了萨尔瓦多首都市市长穆伊松特访杭安排等工作任务,今年9月我市与萨尔瓦多首都圣萨尔瓦多市签署两市友好交流合作备忘录,积极开展两市友好交流活动。三是开展教育国际化活动。为配合国家总体外交需要,我办与市教育局合作,组派杭州师生代表团赴希腊校园开展“欢乐春节”新春文化交流等活动;接待了德累斯顿、西归浦等友城代表团,开展以青少年教育等内容的交流活动,落实合作项目。我市积极参加英国“利兹数字节”、韩国水原“华城文化节等”友城活动,加强与友城在数字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

       (二)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5月14日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增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上,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城地组织框架内联合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地方合作委员会正式揭牌,秘书处永久落户杭州。截至目前,已有18个国内和55个国外会员(含城市和机构)。2019年,本着“开放、合作、分享、共赢”的宗旨,委员会在城地组织亚太区执行局会议期间成功召开“一带一路”地方合作委员会2019专题会议,举办第二届电商培训班,举办2050大会观摩活动,发起成立杭州国际创业者俱乐部。委员会通过加强与会员城市的交流合作,不断加强委员会自身组织建设,积极建设委员会网站平台,促进会员互联互通,委员会影响力稳步提升,为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为服务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三)积极服务“一国两制”基本国策。加强杭港澳交流合作,增强国家认同人心回归。举办“香港贸易发展局杭州代表处新址启用暨杭港合作工作座谈会”,胡伟副市长、香港贸发局华东、华中首席代表钟永喜等领导出席,掀开两地合作的新篇章。举办以“孤山游艺,西湖梦寻”为主题的香港“西泠学堂”2019暑期游学班,40名来自香港的青年艺术爱好者通过暑期游学,探访”天下第一名社”,实地感受百年西泠文化,全方位提高美学素养和艺术水平,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体会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底蕴。协助市贸促会走访香港贸易发展局,交流推介我市明年举办的2020年AIPPI杭州世界知识产权大会,并受邀参加12月在香港举办的“亚洲知识产权营商论坛”。指导开展“童路知音杯”《杭港情·中国心》文创大赛,协助香港特区政府驻浙联举办“看·见香港”摄影展和第八届香港影展“师徒传承·前辈后生”开幕式,协助香港方面完成摄影展的宣传工作,通过文化项目合作,推进杭港两地民众相互了解。根据“加强对澳合作”的工作思路,加强与澳门驻杭机构的联络、沟通。9月19日,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杭州联络处一行与我办商讨杭、澳两地经贸、文化等方面合作事宜。9月26日,我办副主任孔德胜应邀出席澳门国际银行杭州分行开业仪式。

       (四)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整合外事资源,积极推进“外事+经济”、“外事+人才”、“外事+文化旅游”等工作模式,切实增强与市委人才办、投资促进局、商务局、文广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的协同配合,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助推杭州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之城。围绕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工作目标,统筹整合各类外事资源,在优环境、搭平台、拓渠道上重点发力,打造创新创业国际朋友圈,打造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园,引进专业性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开创面向全球视野、汇聚全球创新要素的工作格局,努力将杭州打造成国际创新创业之城。三是加强因公出国(境)任务审批管理。对中央、省、市重要项目,市领导及各职能部门率团进行良渚古城申遗、亚运会项目、开展招商引资等重点项目,对教育、科研、医疗、企业等领域开展对外交流,予以大力支持。全年共办理因公出国(境)团组证照1618批次6105人次,申办签证940批次3864人,受理赴港澳通行证申请191批次764人;新颁因公护照3520本,其中S类护照611本、P类护照2909本;新颁赴港澳通行证492本,签注香港613人次、澳门155人次;为全市企业申办APEC商务旅行卡181批,331张;邀请外国人来华邀请核实单1424批2211人次。为了利用外事资源,服务企业走出去、请进来,我办制定了《企业业务人员因公临时出国 “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出国有效”规定的实施意见》《杭州市企业人员申办APEC商务旅行卡办法(试行)》,以助推我市企业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怀里,积极开展因公出国、赴港澳审批“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精减申报材料,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核时间,搭建信息化平台,开发因公出国、赴港澳审批、护照一体化信息化项目,实现因公出国(境)审批全程网上办、掌上办、材料电子化,与各有关部门数据共享互通。四是做好外事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全年共安排保障市领导参与重要外事活动礼宾59批次,600人次,市领导出访6批次;为2019国合会年会闭幕式、2019世界环境日主场活动、APEC工商理事会(ABAC)系列活动、浙商大会杭州分论坛、全球数字金融论坛、国际动漫节、文博会、第三届“茶博会”、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等大型涉外活动提供礼宾保障和礼宾工作共计17批次,约3400人次;共接待各国来宾161批,1301人次(去年全年接待各类访杭团组166批1205人次);团组比去年全年团组数基本持平,人次有所增加(增长8%);我办还接待港澳代表团13批216人次,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主席、香港恒隆集团、香港贸发局华东、华中首席代表、澳门特区高级公务员研修班等多批次的港澳政商代表团。我办配合我市与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合作项目、吉利集团“全球媒体来华”活动、阿里巴巴双十一活动、“长三角一体化”主题采访活动等活动,共接待及审核境外媒体记者来杭采访23批199人次,协助做好外媒记者证件办理和接待服务等工作,发挥好媒体报道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助力企业海外市场的拓展。五是开展杭州市公共外语标识规范化工作。我办牵头,建立杭州市规范公共外语标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公共外语标识规范化工作;组建“杭州市规范公共外语标识工作专家委员会”,编写《杭州市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导则(试行)》,指导全市公共外语标识问题排摸整改工作,形成了“领导小组牵头、行政部门主管、区县(市)属地负责、专家委员会把关、专业机构市场化运作”的管理协调机制。全市共排查公共外语标识35.0252万处,全市公共外语标识逐步规范,国际形象进一步提升。

       二、围绕品牌特色,外事活动有新亮点

       (一)打响国际友城市长论坛品牌。始于2008年的国际友城市长论坛是我市友城工作的金字招牌。今年9月,第七届 “杭州国际友城市长论坛”成功举办。论坛以“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为主题,设立“数字经济与创新创业”、“5G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和“人工智能应用”为主题的3个分论坛,旨在促进我市与各参会城市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学习分享数字经济国际发展经验,助推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实现互利共赢。来自20个国家的22个国际友城市长代表团、6个国内友城市长代表团来杭参会。期间8个“一带一路”地方合作委员会理事会成员代表,26个驻华使领馆代表团、1个国际组织代表团和世界知名企业代表观摩参会。

       (二)努力培育“杭州国际日”活动品牌。为进一步展示杭州城市国际化和对外交流成果,让“世界了解杭州、让杭州贴近世界”,今年我办牵头举办了2019“杭州国际日”系列活动。以“杭州联通世界”为主题,配套开展“杭州国际友城市长论坛”、“一带一路”地方合作委员会理事会会议和“主题馆”展示等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兼具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国际化水准。

       (三)积极探索在杭外国人管理服务新模式。以“如何通过优化在杭外国人管理服务,助推杭州城市国际化”为课题,通过走访座谈、书面征询、个别访谈等方式,开展调研并形成初步调研报告,为加强在杭外国人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指导。围绕在杭外国人管理服务这一主题,初步制定城市大脑数字驾驶舱场景方案。着眼于对全市基本情况和政策的整体战略把握,设计涵盖45项指标体系,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三、围绕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有新进展

       (一)成立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党管外事工作的要求,2019年初成立了“中共杭州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市外事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外事工作的领导和统筹。2019年4月4日,我市召开了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工作细则”等文件。

       (二)完善涉外维稳和海外领事保护工作机制。建立涉外管理和领保工作钉钉群、平安杭州外事工作微信群,进一步加强涉外信息报备工作。积极妥善处置涉外突发案事件,共办理外国人遗体出境审批4人次,协调处置涉外经济纠纷、外国人救助、死亡、失联等事务11件。进一步完善出境游安全防范和应急联动机制,印发《统筹做好出境旅游杭州籍公民境外安全工作方案》,开展“安全文明出境旅游宣传月”等系列活动,有效提高我市公民文明旅游、风险防控及自我保护意识。

       (三)探索外国人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在全国双创周期间牵头成立杭州国际创业者俱乐部,发挥外籍人士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开展在杭外国人管理服务调研,征询收集在杭外籍创业者对我市公共服务、涉外政策、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组织在杭外国人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探索建立在杭外国人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机制。

       (四)推进市友协群团改革工作。根据《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深化改革方案》、《浙江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改革实施方案》和《杭州市群团改革总体方案》,重新谋划市级友协定位、职能与特色、优势。组建由办领导牵头的人员班子,着手改革方案起草工作,并多方征求有关部门和基层组织意见建议,制定市友协改革实施方案,报市群改办审核。

       (五)创新外事翻译中心体制机制。为培养一支专业强、业务精、叫得应、留得住的专业翻译队伍,我办加强调研、论证,探索创新杭州市外事翻译中心体制、机制。市编办已批复框架方案。

 

2020年工作要点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重点围绕服务中央总体外交、助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提升服务能力水平,担当作为,为新时代外事工作做出新贡献。

       一、进一步做好体制机制改革

       落实群团改革工作方案,积极谋划市友协换届筹备,以进一步体现友协的自身特色和独特作用。优化友协会员结构和比例,广泛吸纳优秀基层“两新”组织、企事业单位成为理事会员,科学设置会员界别,创设协同工作机制,增强组织的生机活力,着力推动友协工作资源向基层倾斜、向企事业单位延伸,更好地服务基层开展国际交流的实际需要。发挥友协各理事单位在对外交往中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利用“一带一路”地方合作委员会这一平台,继续加大对我市企业的宣传推介,助推优势产业走出去、智力资本引进来。做好杭州市外事翻译中心体制创新工作。加强汇报、协调,争取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落实杭州市外事翻译中心改革方案。做好人才引进,队伍管理,内部制度建设等工作。

       二、进一步做好外事活动品牌培育打造工作

       巩固老友城交流合作,拓展新友城互利共赢。围绕如何利用友城资源,推动多元交流,开展务实合作,助力我市“一城一窗”建设、“国内数字经济第一城”和新制造业发展。制定友城发展规划,完善友城网络整体布局,制定深化友城合作以及拓展友城结对工作方案,加强部门区县(市)联动协作,尝试建立多边交流机制。为进一步办好国际日活动,打造我市对外展示的“第一窗口”,全面深入整合我市政、企、社各条战线的外事资源,将散落分布的外事资源和国际渠道集中汇集、精准对接、统一呈现,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等各领域交流在国际日活动上产生聚合聚变效应;进一步扩大友城、BRLC会员城市和各国驻华使领馆参与度,吸引更多的优质国际资源到杭州来投资、创业、发展。用好国际日这个载体,每年选定主题、策划方案,从更多维度、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向市民展示杭州对外开放的成就,让杭州市民了解各国的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不断提升杭州市民的国际素养。

       三、进一步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服务

       围绕加快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等中心工作,积极促进重要多边、双边交流,加强与国际城市和跨国公司间的资金、技术、人才交流与合作。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继续加强因公出国审核审批管理,加强对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团组和人数的总量及出访任务主题的管控和调节,采取专项申报、领导同意,且出访国家(地区)、停留时间严格限定等做法,提高因公出访的计划性和时效性。继续完善因公出国、赴港澳多部门联审机制。发挥纪检、组织、外事、财政、安全、人社等因公出国(境)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合力,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管理和监督,更好地服务于中央总体外交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工作。抓好《企业业务人员因公临时出国 “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出国有效”规定的实施意见》、《杭州市企业人员申办APEC商务旅行卡办法(试行)》等文件的执行落实 。

       四、进一步做好礼宾服务保障工作

       继续做好全市重要外事活动的礼宾接待工作和市领导出访服务保障。严格遵循礼宾接待标准和各项规定,提高翻译水平,梳理、储备经典访问行程线路及参观考察点,学习省里和其他地市的外事礼宾做法和经验,整合资源,牵线搭桥,力争项目落地。主动对接各部门和各区县市,做好在杭举办的国际会议、会展活动项目的报审,做好副省以上外宾来访的外事报批工作,为重要国际会议、会展活动项目提供专业礼宾指导及管理。做好来访港澳高规格团组及港澳有关活动的礼宾接待工作。

       五、进一步优化城市国际化综合环境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部门协同合作和社会资源整合,汇总信息、搭建平台、做好服务,协助相关部门提升对外国人管理服务的质效;结合城市大脑数字驾驶舱建设,加强对全市涉及外籍人士情况的整体把握和统筹,构建外国人管理服务协同联动机制。常态化开展公共外语标识规范化工作,增补、修订《杭州市公共外语标识译写导则》,适时补充政府机构等行业分则,并利用多种渠道推广普及使用,营造优良国际语言环境。汇编外国人在杭服务信息指南,向各类来杭外籍人士群体进行宣传,切实提升城市吸引力。开展与外媒合作的探索,进一步拓宽与外媒对接渠道,通过国际媒体有效推介杭州城市形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杭州。

六、进一步做好涉外处置应对和预警防范工作

进一步加强涉外工作统筹,及时高效处置涉外案事件,服务国家安全大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公民和企业海外领事保护工作,增强公民和企业自我保护意识,为我市企业走出去(产品出海、品牌出海、设立海外研发基地等)保驾护航。开展业务培训和人员演练,加强对区、县(市)外办的工作指导,开展信息对接和业务培训,提升系统应对处置能力。


回顶部